开展大学生廉洁自律教育,重在取得实效。如何准确把握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是确保大学生廉洁自律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
目前有些大学生中主要存在以下不良现象:
一是价值观混乱。有些人认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就在于自我需要的满足。这种人生价值观把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分离开来,淡化乃至消解了人生的社会价值。这种人生价值观是个人极端功利观的演变。
二是是非不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不仅有伦理的判断,更有法律的规范。以是为非,认非为是,导致现实生活中不同程度的诚信缺失和恶意侵权行为滋长。
三是善恶不分。一些人认为只要有钱就行,不问钱的来历;以贫穷为耻,不问致贫的原因;为恶不耻,从善遭拒,导致作弊、抄袭屡禁不止。
四是美丑不分。什么美,什么是丑,有些人分不清楚,甚至有一些人把丑恶的东西当作美的来宣扬、来欣赏、来追求。
五是知行脱节。很多道理都懂,就是缺乏践行;明知该为而不为,明知不该为而为,缺乏自律。
对大学生来说,树立廉洁自律观念,就是要以“廉”为荣,以“贪”为耻,把廉洁自律观念内化为信念,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处做起。
首先,树立起正确的廉洁观。树立正确的廉洁观,其本质在于对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承认和遵循,是对自己对他人多元价值关系的协调和统合。因此,要坚持人生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把自我价值融于社会价值之中,在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社会对个人的价值评价是以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为基本标准的。个人作为主体既有自己的主观评价,又有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同时又是客体,被社会和他人所评价,承担着奉献社会、发展社会的责任。劳动、创造、奉献是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必然要求,是一个人树立正确廉洁观的思想基础。
其次,遵循正确的修养途径。廉洁的品质包含知、情、意、行多方面的心理内容。养成正确的廉洁品质,从心理层面上讲,应注意道德情感的培养。孟子提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四心”生“四德”。结合当前的形势和要求,重点要培养爱心、责任心、羞耻心和是非感。这是一个重要心理基础,爱心使人乐于奉献,而不是侵占和索取;责任心使人明确自己的义务,知道尊重他人,而不滥用权利;羞耻心和是非感使人建立起良心责罚的内在约束机制。这些情感是养成廉洁品质不可或缺的心理基础。舆论是外在的评判人,良心是内在的裁判官。
第三,要用实践检验理论。当前,廉洁自律教育乃至整个思想道德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知行分离。要养成正确的廉洁观,就必须把观念转化为行为,把行为固化为习惯,使观念升华为信念。习惯需要通过行为的不断地重复、积淀,良好品质的形成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
总之,大学生应通过不断的践行,形成正确的廉洁品质,才能逐步实现大学生廉洁教育从受教育者的外部规约向内部规约转化,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而实现主体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能力包括自我认识、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等能力。充分发展自我教育能力,大学生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抵御各种诱惑,坚持正确的人生方向。